完美主义的一些反思
有时候,我会在完成一个小功能时停下来,盯着代码发呆,想着“能不能再改得更优雅一点?”结果,这样的片刻很容易变成半天。慢慢地,我意识到,这种对完美的执念,或许不仅没有帮助,反而成了束缚我的枷锁。
为什么追求完美?
审美与执念
追求完美的源头可能是我对美的偏执。比如,在设计 UI 的时候,我会纠结一个像素的间距是否均匀。在代码里,变量名是不是足够“语义化”都能让我踌躇半天。这种习惯当然有助于提升品质,但一旦过了头,就变成了“耗不起”。
想得太多,做得太少
有时,我会花几天时间构思一个工具的架构,却迟迟不敢动手写代码,担心初稿不够好、效果不够理想。结果是,很多想法还没来得及验证,就被搁置甚至遗忘了。
代价有多大?
拖延的深渊
“等我想得再清楚一点再做吧。”这是我给自己设下的拖延陷阱。很多项目本可以早早完成,但却被反复修改的细节卡住。团队协作中,这样的拖延对整体效率的影响更加明显。
成长的停滞
反复思考的时间,是实践能力被压缩的时间。比如,我在 C 语言领域有一定经验,但在用 Racket 或 Python 写脚本时,却常常显得手生。停滞于理论,显然无法推动实际的成长。
如何打破这个循环?
“不完美”也是一种美
后来我发现,不完美并不可怕。项目早期的关键是“跑通”。无论原型看起来多粗糙,功能实现总是第一步。只有在迭代中逐步优化,最终才可能接近理想。
目标可量化
从宏大的愿景里跳出来,我开始给自己设定小目标。比如,今天完成某段逻辑,明天尝试整合一个新模块。这些小目标,不仅让我每天有收获感,也能稳步推进整个项目。
行动优先
“完成”优于“完美”。我告诉自己,一段不够优雅的代码,能跑起来就已经很好了。后续通过测试和迭代改进,实际效率比一开始就追求完美要高得多。
调整的效果
从“好看”到“好用”
我开始更多关注功能实现,而不是被细枝末节牵绊。设计个人博客时,我先完成了基本功能,随后再逐步调整排版和样式。比起纠结像素的偏差,我学会了让项目“动起来”更重要。
记录与反思
完成一个项目后,我会写下遇到的难题和解决过程。每次复盘,都让我发现新的提升点,也让我意识到,“不完美”的过程,其实也在完善自己。
路在脚下
完美不是目的,而是过程的一部分。作为一个工程师,学会接纳现实的“不完美”,让行动引导方向,才能在不断尝试中,离理想更近一步。